English

安娜·埃贝尔与《菖蒲丛生的河边小镇》

2000-03-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学斌 我有话说

 今年年初,从加拿大文坛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魁北克省法语女作家安娜·埃贝尔(AnneHébert)离开了这个她一生热爱、歌颂并为之忧愁的世界。安娜·埃贝尔生于1916年,一生写作,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篇(有抒情诗集《国王们的陵墓》)和两部长篇小说(《菖蒲丛生的河边小镇》与《巴桑的癫狂者》)。加拿大人和法国人都很喜欢她。尤其是她的长篇小说《菖蒲丛生的河边小镇》(1970)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弦,激发着人们对女性境遇的思考。

这部小说的原文题目是《Kamouraska》,印第安语意为“菖蒲丛生的河边小镇”,讲述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一位女人伊丽莎白的多舛的命运。故事发生在18世纪40年代左右。在漫长的夏日,伊丽莎白困倦地守候在奄奄一息的丈夫的病榻前。面对即将离去的丈夫,她开始回忆自己走过的人生路程。她17岁那年嫁给了镇上的财主塔西。塔西是个吃喝嫖赌无恶不作的恶棍,常常酒醉回家以后对她拳脚相加,伊丽莎白在绝望中苦熬着时光。这时候她认识了镇上的医生尼尔森,把希望和命运托付给这位正直的年轻人。尼尔森医生十分同情伊丽莎白的凄苦,对塔西的放荡和暴戾行为极其憎恶。于是他杀死了塔西,以抚慰伊丽莎白受伤的心灵。但是尼尔森在犯下了血案以后逃往美国,再也没有回来,而她却被投进监狱。后来,伊丽莎白被保释出狱,与公证人罗兰律师结婚生子,度过了18年表面看来平静的岁月。

伊丽莎白在一生中经历了塔西、尼尔森和罗兰三个男人,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孜孜以求的幸福。在与塔西生活的日子里,她逆来顺受。在遇到尼尔森医生以后,她陷入了理智和情感的冲突,呼喊出“我要活”,“我要爱”,“我要在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上寻回自己的灵魂”。但是当得知尼尔森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以后,她又从内心里严斥尼尔森是“魔王”。伊丽莎白一生渴望着幸福,到头来只落得内疚、自责和违心的顺从。

于是《菖蒲丛生的河边小镇》留给了读者一个十分沉重的问题:伊丽莎白的命运为什么这样不济?她怎样才能寻到自己的幸福?这部小说问世几十年以来,引起女性主义评论家们的关注,人们在评论中和课堂上一直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这部小说的构思和语言有很多的独到之处。其构思特点是多层次叙事,主人公伊丽莎白站在丈夫的床前,回忆着件件往事,时而是现时情景,时而是茫茫的往事。这样的多层次叙事显得浑厚、宽广、自然。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不断地使用动词不定式。法语语句的动词要变位,变位的动词有三个主要的含义:明示主语、明示时间、明示地点(一般如此)。而动词不定式的含义则表示没有主语、没有时间、没有地点,剩下的只有动作,抽象的动作。埃贝尔正是运用法语动词不定式的上述含义描述出了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梦幻般的回忆。埃贝尔如此使用法语是大胆的、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